长江之滨,赤壁矶头,1800年前那场震古烁今的赤壁之战,在历史长河中激荡出永恒的回响。如今,这座承载着三国文化基因的城市,正以文旅融合为笔,在新时代的宣纸上挥毫泼墨,书写着从“历史地标”到“文旅高地”的转型篇章。
文化IP再造:从历史符号到沉浸体验
赤壁古战场作为咸宁唯一的5A级景区,今年的提档升级堪称文旅融合的典范之作。景区深谙“文化即体验”的现代旅游逻辑,在保留历史肌理的基础上,通过道路修缮植入三国元素,将游客的交通动线转化为文化体验动线。
为了让这张名片更加耀眼,赤壁市今年投入3.7亿元对景区进行提档升级。从前往古战场的道路开始,便开启了一场三国文化的沉浸式体验。翻新修缮后的道路,不仅平坦宽阔,更增添了诸多三国元素。沿途的路灯造型仿照三国时期的兵器,古朴而又威严;路边的景观小品,以赤壁之战中的经典场景为原型,栩栩如生,仿佛将游客瞬间拉回到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
新落成的东风商业街,既是对“借东风”典故的现代化演绎,更构建起连接古今的商业生态——青砖灰瓦间穿梭着汉服体验馆,传统茶肆与文创工坊比邻而居,形成文化消费的完整闭环。
全新打造的东风商业街不仅汇聚了各种特色美食、文创产品,更以三国文化为主题进行了精心的场景营造。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共赴一场热闹的集市。
据悉,“东风街”项目投资1.44亿元,划分为“入城篇”“市井篇”“军营篇”三大主题区,通过说书人巡演、角色换装、情景互动等形式,形成主剧(广场)+ 沉浸式散点(街区)的演艺体系,让游客获得更加真实、深刻的观演体验。
全球首演的《赤壁2025借东风》实景剧剧,则展现了文旅创新的破圈思维。该剧突破传统历史剧的叙事框架,引入全息投影、灯光运用等技术,让观众在虚实交织中感受古战场的金戈铁马。
《赤壁2025·借东风》以赤壁之战“借东风”为核心情节,打造70分钟大型实景演艺,融合现代剧场技术、互动环节与阵营机制,让观众身临其境参与“战役”。
据悉,该节目将打造全国首个真正实现演员与观众深度融合的沉浸式体验,观众需佩戴特制的头盔,以古代战士的身份融入其中。还特别设置观众体验区,还原古代战场风貌,配备战车、火炮、弓弩等各式古代武器,同时,通过气味释放系统模拟战场上的硝烟、战火等独特气味,仿佛身临其境。
26日晚举行的全球首演,赢得了游客们的一致好评。许多游客表示,这场演出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三国文化,感受到了赤壁之战的磅礴气势。
这种“科技赋能+文化解构”的模式,既保持了对历史精神的敬畏,又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为文旅IP的年轻化转型提供了样本。
全域旅游布局:从单点突破到多维矩阵
赤壁市以三国古战场为支点,正撬动全域旅游的协同发展。羊楼洞明清石板街的青砖上,万里茶道的驼铃犹在耳畔。
羊楼洞的古街,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两旁的明清古建筑错落有致,诉说着昔日万里茶道的繁荣。在这里,游客可以参观青砖茶制作工坊,亲手体验制茶的乐趣,品尝一杯香醇的青砖茶,感受岁月的沉淀。
陆水湖的千岛碧波中,“三峡试验坝”的科技印记与自然山水相映成趣。
陆水湖风景区,湖水清澈碧绿,岛屿星罗棋布,有“湖北千岛湖”的美誉。游客可以乘船游览,欣赏湖光山色,也可以在岛上的森林中漫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夜幕降临,月亮倒映在湖水中,游客汇集在依湖而建的露天烧烤摊,喝着啤酒撸着串,听着树林中传来的鸟鸣,别提多惬意。
葛仙山的万亩野樱,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每到春天,葛仙山漫山遍野的野樱花竞相绽放,如云似霞,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打卡拍照,成为赤壁旅游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数据显示,2024年,赤壁市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80.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47亿元,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0.7%、20.53%。数据的背后,是文旅产业链的延伸——民宿集群在景区周边崛起,茶文化体验工坊带动农产品溢价,非遗技艺转化为特色旅游商品。
在研学旅游方面,三国赤壁古战场景区推出了一系列以三国文化为主题的研学课程,让孩子们在游玩中学习历史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乡村旅游方面,赤壁市依托丰富的乡村资源,打造了一批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农事活动、品尝农家美食、欣赏乡村美景。
康养旅游则结合了赤壁的温泉资源和自然风光,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养生保健的好去处。
这种“旅游+”的产业融合模式,正在重构县域经济结构。
如今,“历史+生态+民俗+研学+康养”的多维布局,形成了赤壁“一核三翼”的旅游格局,使游客的停留时间从半日游延长至三日深度游,未来,随着《赤壁2025·借东风》的日常化演出一定能吸引更多游客夜宿赤壁。
未来图景:打造长江文旅新坐标
站在新的发展节点,赤壁需要以更高视野谋划文旅蓝图。
在空间维度,联动岳阳楼、黄鹤楼构建长江中游文旅走廊,更多游客乘着游轮,踏着江水,感受“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快感。
在时间维度,开发四季旅游产品,如冬季温泉养生、秋季茶文化节等。
在业态创新方面,拓展三国主题研学旅行、数字文旅藏品等新赛道。
特别是要把握“Z世代”消费特征,开发剧本杀式沉浸游览、AR实景游戏等交互体验项目。
值得关注的是,赤壁的文旅升级暗合着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当游客身着汉服在古战场吟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当年轻人在社交媒体分享“越三国”的Vlog,传统文化正以文旅为媒介实现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化不仅带来经济效益,更在新时代续写着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从金戈铁马到文旅兴市,赤壁的转型之路印证着一个真理: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不在于静态保存,而在于活态传承。
当千年古战场遇见现代文旅思维,这座城市的旅游经济正如赤壁矶头的长江水,在古今激荡中奔涌向前,绘就着“诗与远方”的新画卷,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万里寻茶道,赤壁借东风”的独特魅力。(滕翔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