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上午,武汉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武汉市知识产权支撑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闻发布会。全面展示2024年全市知识产权发展成果。数据显示,武汉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服务全链条效能显著提升,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注入强劲动能。
创新能级跃升 新兴领域领跑发展
2024年,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52万件,同比增长10.9%,其中69.5%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40件大关,达40.57件,增幅17.4%,领跑中部地区。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553件,稳居副省级城市第一梯队。商标、地理标志等创新成果同步突破,新增"中国光谷"等注册商标5.84万件,地理标志产品总量增至48项,植物新品种授权量同比增长22%。东湖科学城、国家存储器基地等创新策源地持续发力,形成涵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专利集群。
转化效益凸显 金融创新破解融资难题
全市知识产权运营体系效能持续释放,专利转让许可备案量突破1.6万次,7项专利产业化案例入选省级示范。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3255.81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16.3%。金融服务创新取得突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同比增长56.3%至83.31亿元,惠及中小微企业395家。全国首单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商业秘密融资贷款相继落地,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1.43亿元。东湖高新区知识产权海外保险模式入选国家典型案例,为企业"出海"构筑风险屏障。
保护体系升级 跨部门协同筑牢防线
武汉构建起司法、行政、仲裁协同保护网络。2024年全市法院审结知产案件7121件,检察机关办理案件39件,公安机关破获侵权案件254起,市场监管系统办结案件576件,结案率均超93%。创新建立商业秘密保护联动机制,为企业挽回损失超4000万元。武汉海关查扣侵权货物1.4万件,同比增长164.2%,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保护经验获全国推广。建成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202家,形成覆盖重点园区的15分钟维权服务圈。
服务生态优化 标准化建设提质增效
全市建成世界知识产权组织TISC中心4家、国家级高校信息服务中心5家,专利代理机构达211家,其中5A级机构数量居中部首位。发布《专利导航服务规范》等地方标准6项,建成商标品牌指导站45家、商业秘密示范站点100家。武汉仲裁委受理知产案件标的额突破7700万元,专业化纠纷解决机制日趋成熟。
人文环境提升 人才培养构筑智力支撑
2024年,成功举办“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体系宣讲会(武汉站)”、“中国光谷”知识产权论坛、第21届中国知识产权及创新峰会及“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交流大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中国暑期学校在汉结课。成功举办第十三届“法理争鸣”高校版权辩论赛,清华大学等33所全国知名高校参赛。开展各类知识产权培训90余场次,受训人员共计1.6万余人次。4个知识产权团队和个人入选2024年度武汉英才计划。加强知识产权学科建设,深化中小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新增省级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4所,总数达到36所。
武汉市市场监管局表示,2025年将实施知识产权强基护新、强企提质、强链协同三大行动,重点建设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五大产业专利池,力争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比突破18%,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高地。(记者:邱馨槿 通讯员:陈雅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