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河老街坊跨世纪的“春天之约”
“水有源头,树有根,人有家乡,不忘本。”一句朴实的话,道尽了陈河老街坊们对故土深沉而持久的眷恋。
陈河水源自鄂西北大洪山脉,千百年来奔腾不息,滋养着一代代陈河儿女,如母亲的乳汁般温润丰厚。岁月如梭,这条河不仅见证了故乡的沧桑巨变,也承载了乡亲们挥之不去的乡愁。
湖北应城市西南的陈河古镇,凭借黄金水道而兴盛,因膏盐码头而繁荣。古镇内青石街巷、小桥流水、布瓦房舍,处处散发着浓郁的人文韵味。自清康熙年间团山石膏开采以来,陈河迅速崛起为连接长江与汉江的膏盐贸易重镇,商贾云集,赢得了“小汉口”的美誉。历经四百余年风雨沧桑,这里依旧人才辈出,成为荆楚大地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一、缘起:一通电话唤醒的乡愁
2024年春,一通意外错拨的电话,让刘惠珍与久未谋面的老街坊邵海忠重逢。这次意外的联系唤起了她心底的浓浓乡愁,也点燃了她筹办老街坊重聚的念头。她决定趁着2025年春暖花开之际,组织一场出生于1959年前老街坊们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温情相聚。
定居武汉的刘惠珍虽日常忙碌于家事,却从未淡忘过故乡。她满怀热忱,逐一联络散落在各地的老街坊,很快建起了“陈河老街坊见面会”微信群,群员迅速突破120人。“我们饮着陈河水长大,身在何处,心都牵挂着故乡。”她的真情话语如涓涓细流,温暖着每个人的心。
二、执着:只为那份割不断的情谊
2025年初春,聚会筹备进入攻坚阶段。刘惠珍骑着电动车穿梭街巷,不顾风雨与身体不适,挨家挨户寻访失联的老街坊。她累计走访了160余户,通话超过5000分钟。
终于,黎耀明、王明义、尹忠海等失散多年的街坊重返集体。每次相见的问候与拥抱,都像穿越了漫长的岁月,重回昔日温暖的邻里时光。
三、重逢:时光流逝,情谊未变
2025年4月,应城广场春光明媚,老街坊们如约而至。86岁的季仙桃老师、80岁的宋国端老人坐着轮椅前来,孙桂香夫妇更是专程从西安赶回。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印记,却从未淡化内心深处彼此的温情。
“你是谁呀?怎么认不出来啦?”亲切的话语勾起众人深藏的记忆。每个拥抱和笑容,都如春日的阳光般温暖人心。摄影师、无人机、手机镜头,记录下这动人的时刻,定格下浓浓的乡情。
四、联欢:歌声嘹亮,乡情满怀
上午10点30分,联欢活动在应城广场纪念碑前正式启动。余晓峰的萨克斯演奏悠扬深情,余晓峰的萨克斯旋律悠扬动人,左红梅、陈和平指挥合唱团共同领唱,刘先刚高举五星红旗,大家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东方红》《共筑中国梦》等经典红歌,嘹亮歌声感染了现场每个人。
舞狮表演气势雄浑,赢得阵阵掌声。《社会主义好》《在希望的田野上》《谁不说俺家乡好》《南泥湾》等歌曲依次唱响,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中午,老街坊们齐聚“农妇菜馆”,共享期待半个世纪的团圆宴。餐桌上的欢笑与祝福,融化了所有时光的距离。
五、延续:短暂相聚,乡情无限
聚会虽已结束,但情意未曾散场。此后,刘惠珍两次往返武汉,应城,亲手将珍贵的合影送到每一位老街坊手中,一张张照片寄托着彼此绵长的记忆。
邵海忠教授即兴赋诗:“悠悠五十载,少年鬓霜白。一朝惹乡愁,相逢不相识。”道出了所有老街坊共同的感触。
陈清平、谢小平等新老街坊积极关心家乡发展,出谋划策,关爱困难户、残疾人,微信群中邻里互助,温情绵延不绝。
六、乡村振兴:乡情助力家乡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陈河古镇焕发出勃勃生机。镇政府积极推进“老河复清”工程、码头焕新及进士广场建设项目,同时,红岩烈士吴正钧纪念馆和“蒲骚故里”文化项目也即将启动。越来越多的返乡创业者踊跃参与家乡建设,助力古镇发展成为兼具红色教育与文化旅游价值的魅力胜地。
乡村振兴不仅是政策推动的结果,更凝聚着广大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早在2016年,武汉回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卫元等7位在外创业人士共同捐资120万元,设立教育奖励基金,旨在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与优秀教师,激发本地教育活力,夯实人才基础。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饮水思源、反哺桑梓”的赤子情怀,成为新时代乡情助力家乡发展的典范。
在“保护与开发并举”的理念指引下,陈河古镇的生态与人文资源得到了有机整合与合理利用,生态农业蓬勃发展。老街坊们满怀对未来的憧憬,鼓励年轻一代讲述家乡故事、投身公益事业,为家乡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希望。
结语:陈河长流,乡情永驻
半世纪的分别终在春日团圆中得以慰藉。乡亲们虽然走出陈河,却始终未曾远离心中的故乡情怀。正如陈河之水,千年不息,承载着无尽的亲情、友情与乡情。
新时代的陈河古镇,汇聚了历史的厚重与发展的新机遇。老街坊们共同期待家乡天更蓝、水更清、明天更美好。这片包含红色记忆深厚的土地,必将薪火相传,闪耀出更加璀璨的光芒。(通讯员:徐爱军 张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