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畔,草木葱茏
青山矶前,流水潺潺
码头江面,烟波浩渺
……
4月17日,在第56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武汉市青山区人民检察院携手武汉市人民检察院、青山区政协、青山区水务和湖泊局、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共同举行“青山同心 益路同青”世界地球日活动。在青山江滩、青山湿地逐“绿”前行中,一幅因绿而兴的多彩画卷,在长江之滨徐徐铺陈展开。
扩绿:义务植树 种下检察公益林
四月的江滩春风作序,万物萌新,青山区检察院以“检校共建”为抓手,新招募4名武汉大学环境法学研究生担任“益心为公”志愿者,邀请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秦天宝和志愿者们开展办案“回头看”,共同与武汉市检察院、青山区政协、青山区水务和湖泊局开展义务植树活动。阳光浸润的泥土里,铁锹与树苗正书写着春天的誓约。
挥锹铲土、培土围堰、提水浇灌……当日,经过一番辛勤耕耘,两处生态检察公益林“落户”江滩二期,数十株木芙蓉、番石榴在这里顺利“安家”。
微风摇曳中,新苗涌动着绿色的希望。“木芙蓉代表着热情和勇气,番石榴象征着公义与团结。”据悉,该院在水务部门的指导下,在不破坏江滩整体生态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树种,期望大家在追求美好生态家园时,坚守公平正义、始终团结协作。通过种植生态检察公益林,凝聚多方合力,共同为改善青山区域生态环境作贡献。
微风拂面,生态检察公益林每根枝条都舒展着青山生态检察的希冀,树下每捧沃土都沉淀着美好生态的轨迹,这片新绿必将成为见证“青山同心、益路同青”最为生动的绿色书签。
护绿:沉浸调研 感受办案高质效
众人从“长江·青山湿地生态环境公益修复基地”,沿着步道一路前行,现场走访、实地调研生态修复成果。驻足武惠堤码头,检察干警讲述了依托公益诉讼检察办案,武惠堤湿地生态修复的“前世”和“今生”:
“武惠堤码头曾因运输而兴,后因固体废物堆积‘蒙尘’,如今通过‘府检联动’协同治理重焕生机。”
“作为全省首批建成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基地,我们创新运用碳汇补偿、补植复绿、替代性修复等机制,以守护之力串联起青山湿地一期生态岸线,营造出良好生态环境。”
“我们践行“专业化监督+恢复性司法+社会化治理”协同模式,推动八颗香樟树异地补植复绿,并将情景融入青山剪纸非遗创作,让生态修复成果以非遗艺术形式焕发新生。”
回头望,白鹭掠过水面溅起的涟漪,菖蒲丛中蹁跹的凤尾蝶,都在诉说着青山区从“钢城”到“绿都”之变的生态密码。
兴绿:深度对话 书写发展绿底色
春日暖阳里,巡护船犁开碧波,载着与会者,一同察看长江青山段排污口整治成果,望远镜中掠过披绿的岸线,视野里划过澄澈的长江。
座谈会上,区水务和湖泊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勇介绍了长江湿地生态修复工作情况。
青山区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吴申申汇报了青山检察助力长江大保护专项行动的工作情况。
武汉大学专家学者以及青山区政协委员分别发言,共同交流青山辖区生态保护工作,纷纷表示将立足各自职能,汇聚优势资源、提升治理实效。
青山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莉围绕凝聚合力推进生态修复、助力新型工业化强区建设,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以法治护航,筑牢生态修复的“责任屏障”;二是以协同增效,构建生态治理的“多元共治”;三是以系统思维,激活绿色发展的“长效动能”。
武汉市检察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花耀兰从检察机关服务中心大局,分享了五点体会:一是围绕中心大局履职担当作为,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二是以专业化办案筑牢法治屏障,推进长江保护高质效履职;三是以跨域协作凝聚共治合力,构建长江保护“大格局”;四是以主动接受监督提升司法公信,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五是以创新宣传讲好检察故事,积极营造长江大保护良好社会氛围。
青山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杨新结合会议主题,提出三点想法:一是充分肯定青山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监督工作;二是持之以恒推动青山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走深走实;三是持续为青山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献计出力。
一小时的航行与对话,既是对生态治理成果的实地检阅,更是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践行。当检察监督的力度、政协监督的广度、行政执法的实效与高校学术的智慧在江面上交汇,“长江·青山湿地生态环境公益修复基地”的发展蓝图被共同绘就,助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青山区检察院将持续探索完善“党委领导+人大政协监督+政府主导+行政监管+公益诉讼+检校合作+社会治理+志愿服务”的八位一体区域治理格局,推动“扩绿、护绿、兴绿”和生态修复公益行动深入开展,以团结之力守护青山生态,以公益之行延续绿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