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武汉长江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揭牌新闻发布会。
【发布人】
武汉市司法局局长 穆书芹武汉仲裁委办党组书记、主任 罗平武汉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刘新涛武汉市律师协会会长 杨斌
01500+调解员以20国语言服务30个专业调解领域
问
中国日报:请问武汉长江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核心优势是什么?
答
武汉仲裁委办党组书记、主任罗平:
武汉长江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由武汉市司法局、武汉仲裁委员会共同推动设立,市律师协会和武汉仲裁与调解促进会作为发起单位,市司法局作为业务主管单位,性质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调解中心核心优势是“全球站位、系统创新、价值闭环”。
既对标国际上商事调解通行规则,又根植中国式现代化治理需求。业务覆盖跨境投资争端到普通民商事纠纷。当前已汇聚500+调解员,形成“20国语言能力+30个专业领域”的立体服务网。
首创“双轨受案”机制——无论是否有仲裁协议,无论纠纷发生在武汉或西雅图,只需一方申请即可启动程序;推出“熔断重启”规则,允许企业根据商战节奏随时暂停/重启调解,30天极速结案率已达60%。
构建了“执行增强三角”:与武汉市九家区级法院和市中院建立“司法确认通道”,让调解书具备判决书效力;与武仲共建“调解转仲裁”绿色通道,跨境执行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区块链存证技术、在线异步调解技术打破时空壁垒,实现24小时无缝调解。
调解中心运营3个月调解成功率60%以上,调解成功标的额已突破人民币1.1个亿,帮助企业节约诉讼成本超人民币50万元。
02全市有符合条件的涉外律师201名
问
法治日报:请介绍下武汉涉外法律服务的基本情况。
答
武汉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刘新涛:
按照司法部的统计标准,目前全市符合条件的涉外律师一共有201名,分布在52家律所。从分类数据来看,有192名律师曾经独立或者跟其他人一起,办过3件及以上的涉外案件,或者参与过涉外法律服务项目。还有12名律师,手握境外律师执业资格。另外,有5位律师曾在境外法学院学习法律,还在境外律师事务所从事过一年以上法律事务工作。再从业务领域看,能办跨境投资、并购业务的律师有147名;能处理“双反双保”业务的有57名;擅长涉外知识产权保护业务的有97名;能在WTO上诉机构独立办业务的有44名;能办理境外上市业务的有79名;处理海事海商业务的有107名;能在境外仲裁机构代理案件的有109名;能在境外法院代理案件的有42名;能做企业境外法律风险防控业务的有120名;能处理境外出口管制、安全审查等业务的有90名。
目前,全市律师行业的涉外业务占比不算大,但整体上是呈增长趋势的。2022年,我市律师行业总收入是35.95亿元,其中涉外法律服务业务收入1318万元,占比0.37%;到了2023年,律师行业总收入达到42.84亿元,涉外法律服务业务收入是1425万元,占比0.33%;2024年,律师行业总收入44.59亿元,涉外法律服务业务收入增长到1912.35万元,占比0.43%。
03加快推进调解中心实体化运营
问
上海证券报:请介绍下推进武汉市涉外法律服务工作计划与构想。
答
武汉市律师协会会长杨斌:
下一步,我们主要有以下工作计划:
一是以商事调解中心揭牌为契机,加快推进调解中心实体化运营,支持律师、法学专家等担任调解中心调解员,早日将调解中心打造成功能完备、形式多样、运行规范的多元化国际商事纠纷解决平台。
二是加快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发挥武汉高校资源优势,加快与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在汉高校合作,联合建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基地。
三是开展涉外法律业务交流活动。我们今年已制发《关于开展武汉市律师行业涉外业务交流活动的通知》,全年计划开展10场系列交流活动,目前已开展2场活动。
四是整合全市涉外法律服务资源,加强宣传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