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全省十佳公诉人、竞赛达人、业务骨干;同时,他还是个女儿奴。3月26日,湖北日报带你对话韩哲昊。一起来听听这位办理大案、要案,还酷爱竞赛的检察官分享了哪些故事吧!
竞赛历程与心态进化
Q1你首次参加业务竞赛是哪一年?当时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什么?
A我第一次参加公诉业务竞赛是在2017年,那时我才刚刚接触刑检业务,抱着“划水”的心态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竞赛,也是我第一次见识到了九个小时的业务笔试。组委会非常贴心地为每位选手准备了午餐盒饭,还在赛场中准备了各色的小零食、水果,因为题目完全不会做,我就化身为“干饭人”,不仅津津有味地吃完了午餐,还将零食水果一扫而空。因为我偷吃零食,以至于最后比赛现场的照片中,正在偷吃的我被拍进了宣传稿的背景照片。当时我还很疑惑,为什么很多选手不吃午饭。
Q2后来参加业务竞赛时是否解开了疑惑,心态有了哪些变化?
A再参加竞赛,之前的疑惑很快就解开了——题目做不完。以至于之后的每次竞赛,我再也没有碰过那碗盒饭。每当我饿了想吃一点时,就立即陷入题目做不完的焦虑中,变得毫无胃口可言。甚至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我会尽量控制水的摄入。多次参加业务竞赛,我对它是又爱又恨。爱的是每次竞赛都会脱产学习,这个过程收获非常大。不论是去年的“八公赛”集训班,还是当年的未检国赛集训队,我都度过了一段无比甜美的时光,一天自习13个小时,完全没有疲倦的感觉,只觉得时间还不够多,不能将司法解释看完、不能将典型案例穷尽、不能把理论观点理解透彻,以至于每次集训结束,我都有着深深的不舍。恨的就是竞赛的紧张感了,做不完题目的焦虑、等待答辩时的恐慌、辩论准备时的无助,从来没有因为参与竞赛次数的增多而消退。
02
备赛策略与知识管理
Q1你觉得参加业务竞赛是否促进了你的业务能力提升?
A部门负责人告诉我,优秀公诉人是海量案件喂出来的,而且需要不同种类的案件。因为我经常参加业务竞赛,所以部门负责人总是“贴心”地将疑难、复杂、新型、涉众的案件分给我。我从去年入额至今一年的时间,就受理了40多人的团伙犯罪、全区首例新型毒品团伙犯罪等案件,其中不乏我首次接触的罪名。我还曾参与重大职务犯罪案件的办理。办案过程中的高要求倒逼我迅速掌握办案思路和技巧。正是在办理这样一件又一件“难啃”的案件中,我有了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在理论、案例和法条的积累中,我的竞赛能力不断增强,办案能力也不断提升。
Q2竞赛倒逼你不断学习,你觉得竞赛的状态对你的办案的心态会有影响吗?
A竞赛虽然有八九个小时,但案卷数量、罪名数量是很多的,复杂程度很高,最直接的一个就是在日常办案中可以提高办案效率、增强信心。平常碰到几十上百卷的案子,我就会想:反正我竞赛能那么快看完,这案子熬个几天也能拿下来。再一个就是思维上的,其实竞赛和办案侧重点还是有不同,竞赛是理论难度大、法律适用难度大,而实际办案则是要考虑的各种因素多,除了法律效果,更多还要考虑政治效果、社会效果,要考虑各种风险,要去真实面对各种当事人。但是不论如何,竞赛中,能快速、准确进行理论分析和法律适用,对后续工作的开展是很有帮助的。
03
成长动力与职业理念
Q1办案和竞赛让你一直有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你有什么高效学习方法可以分享吗?
A为了保持自己最基本的理论素养,我会每年听一遍当年的刑法法考音频。一般我都会利用在路上、带娃时的碎片时间。
虽然自己先后从事过未检、职务犯罪、重大犯罪、经济犯罪等领域,但办理过的案子和考试相比,总归是种类太少,为了弥补这种差距,我喜欢在闲暇时间看《刑事审判参考》,每个案例都比较短小,阅读起来不太费力,而且有种“看八卦”的乐趣。我会有计划地将阅读的案例号记下来,在有时间时将案件要旨记入笔记当中备用。
我的记忆力不算好,有时会面临“背了忘、忘了背”的死循环。为了摆脱这种无助感,我以《刑法一本通》的体例制作了一份方便自己查阅的笔记,在笔记中可以随时更新司法解释,同时也会将理论观点、典型案例记入其中,方便查阅。
Q2你对年轻干警的成长建议是什么?
A我觉得不管任何时候,青年人都应该保持奋斗的状态。每当焦虑的时候,我就会去做点事情。对我来说,要么工作、要么学习、要么带娃、要么运动。当我做了一件有价值感的事情后,心中的焦虑感也就自然减轻了。我家离单位开车5分钟,步行一刻钟,我可以很灵活地掌握加班时间。我通常一下班就回家,忙完家里的事情、陪陪孩子后,就再回单位看案子。要兼顾工作和生活,首先就是提高效率。效率高了,能做的自然就多了;另外,就是增加时间,夜深人静一个人在办公室,往往效率非常高。我建议年轻干警找到自己的工作节奏,在效率高的时段投入工作;另外,要做好月计划、周计划、日待办清单,分好轻重缓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