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哥,早上好!”
“喜警官,等会儿有时间吗?我来警务室坐会儿。”
在汉阳区七里一村小区大门口有个社区警务室,那是社区民警唐进喜的“阵地”,来来往往的居民遇到烦心事总会来这里坐一坐。这位被居民亲切称为“喜警官”的军转民警,用六年时间成功化解矛盾纠纷800余起,将社区警务室打造成全市闻名的品牌调解室。他兼顾情、理、法的调解艺术,让这个老旧社区焕发出和谐新气象。
01
情、理、法交融
品牌调解室成矛盾化解“连心桥”
在七里一村社区居民中,流传着一句话:“开门见喜,大事化小”。有了唐进喜,社区里的难事烦事都有了解决之道。警务室进门便摆放着武汉市“品牌调解室”荣誉奖牌。在唐进喜带领的调解队伍下,社区里的大小纠纷,在这间小小的调解室圆满解决。
“谁砸了我的车?刚买回来3天,砸了这么大一个坑!”2024年9月,愤怒地质问划破小区的平静。原来,楼上业主装修时将建筑废料从窗户上抛下,砸到楼下车辆引擎盖上。关于赔偿责任的划分,车主、业主和装修工人三方发生了争执,气愤之下车主彭师傅报警求助。
彭师傅认为新车刚开回家就进维修厂,损失太大,要求赔偿一辆新车;装修工人认为他受雇于业主,理应由业主承担;业主则主张该装修工人承担大部分责任。“消消气,天气这么热,我们到警务室坐下来慢慢聊。”三方各执己见,唐进喜决定三方约一个时间到警务室协商。
随后,唐进喜安排工作人员对车辆受损情况进行评估。
当天下午,唐进喜联合司法局派驻的社区律师、社区网格员一同开展工作。“刚出4S店就进修理店,换做我也难以接受,可是咱们还是要回归理性。”“确实是违法行为,不积极赔偿,耽误装修进度不说,还要承担法律责任。”唐进喜摆事实、讲道理,当天下午,双方便谈好赔偿条件,握手言和。
“楼上漏水、楼下有流浪狗、邻里吵架等等,社区里的事儿千头万绪,各种情况都有,你得变成能解决问题的人。”唐进喜说道。
社区有一家包子店在小区一楼租房做仓库,每天凌晨四五点开始和面,机器的轰隆声让楼上居民不堪其扰,社区和唐进喜多次接到群众反映。面对多次上门工作的唐进喜,“我正常做生意有什么错?”店主对此十分抗拒。“那咱们约个时间来聊聊法律吧!”当天下午,店主闭店休息后依约来到社区警务室,唐进喜和社区公益律师早早等候在那儿。俩人摆事实、讲法理,并且把居民录下的音频放给店主听,很快店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当场承诺调慢机器转速,做好隔音措施,降低噪音。几日后,唐进喜进行回访,居民都表示安静了许多,不再受噪音困扰了。这种刚柔并济的调解策略,既守住法律底线,又唤醒情感共鸣,成为唐进喜解决矛盾的制胜法宝。
02
独居老人的"警察亲人"
喜警官用脚步走进老人心里
七里一村社区面积近11万平方米,辖区多为老旧小区,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较高。2013年唐进喜来到社区后,便对辖区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格外上心,空闲时也经常去老人家唠唠嗑。得益于此,一旦有什么矛盾纠纷、风险隐患,老人们都会主动向唐进喜反映。
“五楼的那个小伙子太吵了,全靠小唐来得勤,我这才能安静。”王婆婆反映楼上邻居手机播放声音太大影响睡眠,往往一个电话唐进喜就赶到。老房子没有电梯,先爬到4楼王婆婆家了解情况,再到5楼家做工作,一趟又一趟地奔走,一次又一次地汗流浃背,让王婆婆记住了社区民警小唐是个热心肠的人。
一次上门时,王婆婆告诉唐进喜楼下住户的情况令她忧心。楼下住着一对母子,母亲70多岁中风瘫在床上,儿子经常一两个月不出门。唐进喜上门后发现家里全是生活垃圾,儿子每天在家打游戏,俩人一日三餐都靠外卖解决。从那以后,每次唐进喜去王婆婆家,解决完四楼、五楼的噪音纠纷,都会去三楼的居民家中看看,劝说并督促其多出去走走,照顾好老母亲。
警务室门口有个社区文化长廊,不少老人在那儿冬晒太阳夏乘凉,一起聊聊天,度过安逸的时光,老人们几乎都能讲出一两个和唐进喜的故事。
“我的户口本和医保卡放在警务室好多年了。”80多岁的石婆婆患有阿茨海默病,患病初期她经常不记得重要物品放在哪里,唐进喜在床底下找到过金项链,在衣柜里找到过存折,只要石婆婆打电话,唐进喜总是及时赶来,次数多了以后唐进喜成了石婆婆放心的“家里人”,“身份证和户口本是我最重要的东西,我睡觉都怕忘了它,我能把它交给你保管吗?”就这样,唐进喜帮石婆婆保管了4年户口本,连石婆婆的亲戚都成了唐进喜的微信好友,只要石婆婆家有事,就找“警察亲人”。
03
三次上门
喜警官巧解邻里”噪声心结
2025年新年刚过完,辖区居民老蔡和老杨就打了起来。两个加起来超过150岁的老人,闹出的动静惊动了整栋楼,唐进喜和琴断口街派出所出警民警立即赶到现场。原来,老蔡和老杨是楼上楼下的邻居。老杨的孙女周末住在爷爷奶奶家,小孩跑动玩耍时发出的声音传到了楼下。楼下老蔡的儿子刚做完心脏手术,正在父母家中休养,楼上传来的声音让他无法安心休息。心疼儿子的老蔡上去找老杨理论。第二天,老杨发现自家门锁被破坏了,他怀疑是楼下有人故意使坏,一气之下就打上门来。
民警到场后双方相互放狠话,气氛剑拔弩张。“按照法律去做行政处罚很容易,但之后矛盾会更加激化,长远来看是对双方的伤害,埋下隐患。”唐进喜决心要解开两人的心结,彻底化解矛盾。
他先让双方回家冷静,然后逐个上门疏导情绪。当天晚上,他便去两人家中坐到深夜,听他们发泄心中的不满。第二天,唐进喜再次上门,这次他给两人分析这次冲突的来龙去脉,指出他们行为的不妥当之处。冷静下来的老蔡和老杨沉默了,不再相互指责。第三天,唐进喜第三次上门,这次他语重心长地和两位老人谈感情。“都是心疼子女”,楼上楼下的老街坊了,为了子女安心也不应该闹这样大的矛盾,更不应该动手啊。“我们给孩子树榜样,做大气有格局的老爷子!”一番话在情在理,两人听后握手言和。数日后,唐进喜上门回访,老蔡说楼上发出的声音小了很多,老杨家也换了新锁,两人再也没有发生矛盾。
“没想到能这么快就能解决,开门见喜果然名不虚传。”三次上门,火药味十足的对抗渐渐软化,最后一笑泯恩怨,派出所的同事都意外不已。对此,唐进喜表示群众工作没有什么诀窍,就是多见面,坦诚沟通。“我多跑两趟,直面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诉之以法,一点点打开心结。”这种既讲法理又通人情的处理方式,有效预防了民事纠纷转为刑事案件,多年来,辖区未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
正如他常说的:调解就是帮群众找回互相理解的钥匙。用脚步丈量社区,用智慧守护社区,情理法交融的调解方式和滚烫的为民情怀,就是唐进喜“品牌调解室”背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