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志愿者红马甲,串起祖孙两代的温暖接力。从71岁的外婆吴翠云到19岁的李思瑶,这对“银发志愿者”与“志愿二代”的故事,让武汉地铁的站台上,始终跃动着雷锋精神的时代脉搏。
“志愿服务不是一个人的长途跋涉,而是一群人的薪火相传。”湖北美术学院大一学生李思瑶的志愿之路,始于外婆吴翠云那件穿了五年的红马甲。
71岁的吴翠云是武汉地铁文明志愿者服务总队5号线支队长,服务时长超5800小时。在李思瑶的记忆里,外婆的“上班”曾是件浪漫的事——用一口“弯管子普通话”为游客指路,在站台帮乘客扛行李。直到今年春运,她跟随外婆加入“暖冬行动”,才真正读懂了这份“浪漫”背后的重量。
在武汉火车站,一位不会扫码进站的农民工大叔手足无措时,外婆没有急着指导操作,而是先接过他肩上半人高的编织袋,一步步教他购票、扫码。大叔得知外婆年过七旬后红了眼眶:“武汉人真好,连老人家都在帮我们。”外婆却笑着指指胸前的红马甲:“有困难就找志愿者。”
“真正的志愿服务,是带着温度的‘看见需求’。”外婆用行动教会李思瑶:冰冷的钢筋森林里,也能生长出温暖的人情脉络
在外婆的影响下,李思瑶也成为了一名武汉地铁文明志愿者。当她第一次独自穿上红马甲时,外婆把她的“三件宝”传给了我:口袋里永远备着的创可贴、记录周边公交线路的便签本、便携式武汉地铁志愿服务培训手册。
“地铁是城市的镜子,照见八方来客的欢喜忧愁,我们要做镜子里那抹暖色。”外婆的话,成了李思瑶的服务信条
在1/2号线循礼门站服务时,她遇到过攥着病历袋原地打转的独居老人,帮助过抱着孩子拖着行李的妈妈,收到过过往乘客的点赞,更见证过许多陌生人之间的善意接力——有人默默帮孕妇提起婴儿车,有学生在拥挤车厢里主动为老人让座。
这些瞬间让她懂得:志愿者的意义不仅是服务,更是唤醒城市文明的自发共鸣。
2021年,轨道交通5号线开通前夕,作为5号线支队长,吴翠云提前半年启动志愿服务筹备工作。她带领团队实地走访沿线23个社区、8所高校,与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等签订《志愿服务共建协议》,最终吸纳372名大学生加入志愿队伍,为5号线开通首日提供重点时段保障服务,实现志愿服务与新线开通的同步启航。
新生力量的加入催化服务创新。李思瑶充分发挥美术专业优势,参与完成武汉地铁“志愿者之家”空间改造设计,通过色彩分区、动线优化,提升空间功能性和可视性。
同时,李思瑶参与修订《志愿者培训手册》《循礼门站志愿服务流程》等培训教材,创新性地采用图文结合形式,融入卡通插画元素,将服务规范与操作流程进行直观呈现。通过简化文字表述、强化视觉引导,使培训材料更加生动易懂,为包括其外婆吴翠云在内的志愿者团队提供了清晰实用的工作指引。
经过多年积累,武汉地铁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123456”志愿服务工作体系,不断擦亮文明窗口,提升城市“暖实力”。十余年来,8万名地铁志愿者,累计开展了60万小时的志愿服务,地铁的文明礼让蔚然成风,窗口示范作用进一步凸显。
目前,武汉地铁已打造出2支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务队”,5支武汉市“本禹志愿服务队”、武汉市“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不断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化发展,已成功建立四大项目为基础持续探索新项目的“4+N”模式,构筑以全国学雷锋“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文明伴你行”项目为代表的品牌项目矩阵;汉口火车站等7座“学雷锋活动示范点”逐步形成省、市两级示范阵地。
武汉地铁始终坚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志愿者从点滴小事、点滴善举做起,已成功培养出1名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1名湖北省“十佳志愿者”、8名武汉市“最美志愿者”、170余名星级志愿者、80余名十佳志愿者等,乘客满意度超过95%,地铁窗口的服务水平实现全面升级。
一件红马甲,两代志愿情。从吴翠云到李思瑶,不断改变的是服务形式和内容,不变的是植于每位志愿者内核的志愿精神。在武汉地铁车站,这对祖孙与万名地铁志愿者共同用行动诠释:志愿者的身影,永远是城市文明最生动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