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智慧食堂”作为提升校园管理效率、便利师生生活的创新举措,本应受到广泛欢迎。然而,在崇阳县,这一初衷良好的项目却因银行开卡环节的重重阻碍,引发了民众的诸多不满。
近日,笔者以《崇阳县学校新规:强制更换银行卡背后隐藏什么秘密?》为题披露了崇阳县在推行智慧食堂时,只能绑定崇阳农商行的银行卡,引起学生家长吐槽。
文章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后,引起广大网友关注,一些家长也留言称,既然只能使用农商行的卡,那么银行在办理农商行的银行卡时就应该提供方便的途径,甚至去学校分批办理,而不是都一窝蜂的跑到银行来办理。
笔者梳理学生家长的意见,主要是推行智慧食堂只能绑定一家银行的卡这就让人想不通,中国互联网行业如今遥遥领先,智慧食堂绑定银行卡的目的只是为了家长能代替孩子把钱交到学校,在就餐时方便使用,绑定任何一家银行卡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在技术上是没有问题的,为何非要崇阳农商行的卡?
政府部门推行智慧食堂可能有防止腐败的因素在里面,但是只能使用一家银行卡会不会形成新的腐败?
最最让家长吐槽的是崇阳农商行在办理新卡的不方便,有些家长跑几次都没办好,加上人多,等待的时间长,家长难免有怨气,这非常正常。
文章发布后,崇阳当地有关部门也迅速做出反应,有家长反映,学校已暂停要求办卡。同时银行方面也发出通知,只要在3月15日前办理好银行卡即可,这样延长了时间,缓解了家长办卡的压力。
2月21日上午,笔者驱车前往崇阳县城,探访了崇阳农商行的3家营业厅,给人的感觉是,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还不错,只是在办理业务时感觉开卡难,柜台办业务等待时间长,营业厅软件设施欠缺。
笔者最先到崇阳农商行十字街支行营业厅,走进营业厅就发现这里的咨询台很有意思,“咨”字消失了,“询”字掉了一点,“台”字只剩下“口”,叫号后开始等待,前面有22人,好在没多久一名女员工来询问笔者办理何种业务,得知是办理新卡后便称可以在机器上办,随后就开始对笔者“盘问”。
“办卡干什么?”“户口哪里”,“有没有工作,做什么的?”“住在哪里?”“外地的,那开不了一类卡”……
笔者一一做了回答后,女员工称只能办理二类卡,办卡前开始填表,姓名、地址、电话,再把一段不做坏事的声明手抄一遍后,还要填上手机号码入网时间,这是笔者第一次遇见。
谁说中国人没有创新能力,笔者第一个不同意。
笔者使用手机号码时间太长的确不记得是何时入网,工作人员提示:打电话问。
于是笔者拨打10000咨询,都说AI时代好,可机器人服务不知道笔者要做什么,搞半天才转到人工服务,这才知道自己的手机号码入网时间是2010年8月17日。
如果对这样繁琐的手续不悦,人家工作人员会告诉你这是公安要求,反诈需要。
反诈形势严峻,银行加强开卡审核本无可厚非。这一系列“严格的审核流程”,在维护金融秩序稳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当这种审核遇上崇阳县学校智慧食堂推行的刚性需求——必须绑定崇阳农商行银行卡时,矛盾便凸显出来。
想想在一段特定时间,大量人员涌入崇阳农商行各营业网点。银行内人头攒动,排号等待的队伍蜿蜒曲折,银行的员工有限,机器有限,办理新卡的又要提供各种证明、咨询、调查真伪等等,有农商行卡的家长可能各种原因需要在柜台上办理,那业务办起来慢也是意料之中。
笔者注意到,在农商行办理业务的老年人比较多,有些人拄着拐杖来,一些营业厅离路面较高,都有台阶,却没有无障碍通道。
在城北支行和新区支行进入营业厅都有台阶,但是没有无障碍通道,拄着拐杖和坐轮椅的老人非常不方便。
有家长反映,银行不管多少人排队等待,可他们的服务窗口总只有1到2个对外营业,到底是不是这样呢?笔者进行了一次测试。
当日上午11时许,笔者来到农商行新区支行营业厅,取号1072号,时间是11时4分,前面有34人,笔者开始等待。
笔者等待了1小时20分钟终于叫到自己,这还是因为从1063号开始,前面的顾客等不及走了,如果不走,笔者估计要等2小时才能办理业务。
笔者注意到,虽然营业厅里人多,但是银行6个窗口只开了3个,其中1号窗口却一直没有人办理业务,只有2、3号窗口对外办理业务。
崇阳县推行智慧食堂绑定银行卡一事,不应成为各方矛盾的导火索,而应是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治理能力的契机。只有学校、银行、政府等多方携手,平衡好反诈审核与便民服务的关系,才能既保障金融安全,又让智慧食堂这一惠民项目真正落地生根,惠及广大师生与民众。
特别是崇阳农商行,不能因为此业务为独家所有,就不在服务上下功夫。
通过笔者的探访,崇阳农商行在服务意识,营业厅设施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刘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