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是城市运转的关键要素之一,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近些年来,荆州市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人数量逐年上升,为提升通行效率,荆州交警启动了中心城区“数字荆州·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建设,着力实施交通信号优化提升工程。
那么这一年究竟带来哪些变化呢
一、筑基“房子要扩建,地基先打牢”
万丈高楼平地起,无论多么精细的策略与方案,都离不开坚实的基础工作。2024年,完成了627个路口信号灯100%联网,确保智慧交通管理系统这个“大脑”对路面基础交通设施这些“四肢”的控制,为后续的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二、优化“一点一策,联动优化”
东门,是荆州城进出城的一条重要通道,高峰时极易拥堵。交管局采用“一点一策”的方式对路口周期、绿信比、相位相序等参数进行优化调整,采用“小周期、快循环”的方式,设置工作日早高峰周期为90s,并与上下游路口建立协调控制,消除路段排队回溢,优化出行体验,通行效率提升15%以上;在西进口设置可变车道,实现左转和直行的车道功能切换,提供更灵活的道路使用方式。
新北门片区,尤其是人民路相关路段,一直是影响城内拥堵的关键节点。交管局启用了“区域优化提升工程”,对瓶颈路口采用二次放行,协调控制。优化后,路段平均行驶速度由19.27km/h提升至34.37km/h。
2024年全年,配时中心制定配时方案4800余套,调整配时方案2.5万余次,精耕细作“配时跟着流量走”。同时,优化了沙北、荆北、古城、文旅、城南等8个片区配时方案,高峰期主要拥堵路段拥堵指数降低11.03%。
引入非机动车优先过街、慢行交通一体化设计、优化等待区布设、连续过街通道及通行空间再分配、配套流量调整车道分布等措施,相继实施了23处精细化路口的改造,36处重点路段治理。
三、绿波“荆州的交通应该多学学外面大城市,搞些绿波带啥的”
长久以来,时不时就会有网友留言@我们:“荆州的交通应该多学学外面大城市,搞些绿波带、潮汐车道啥的”。随着智慧交通项目开启,很多设想终于能够得到实践。铆足劲加油干,2024年度,交管局共完成134条绿波带建设,总里程达到239km,涵盖了506个路口,形成覆盖全市的绿波网络。
四、智能“你这信号灯‘会思考’?”
学苑路,为东西向的交通主干道,南北向的交织路口流量情况不稳定,差异变化很大。为提高学苑路(东环路-御河路段)的通行效率,交管局在此处设置了绿波带。但根据传统的方案设计,再完善的方案也不能满足实时的车流量变化,那有没有更加灵活的方案呢?通过雷视设备采集的数据,绿波协调与感应控制的有效结合,实时调整信控方案,让信号灯“学会了思考”。
五、声音“晚上车少,等灯的时间感觉太长了”
过去一年,交管局通过微信、微博、抖音、901交通广播等多种渠道发布及收集信息,其中不少市民纷纷建言献策。对于市民反映的关于信号配时、交通设施等问题,交管局都第一时间调研、核实、调整,年度累计完成交通优化126处;“同心共筑平安路 ‘警’彩有我伴你行”活动,收集市民反馈意见和建议143条,整改路口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65处。
在这些声音里,例如关于“夜间车少,等灯时间太长”这类的留言就引起了特别的关注。经过分析研判,目前,全市627个路口夜间方案已经进行了优化,优化后路口周期平均减少25s以上,等待时间平均减少16.7%。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