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时节,州城亲水走廊人声鼎沸,非遗游园会吸引了游客驻足。
今年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首个春节,武陵山区(鄂西南)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非遗长廊更是成为了热门打卡地,让市民游客深切感受到了恩施非遗的独特韵味。
农历大年初四至初七,来自恩施州8县(市)的200多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文化志愿者开展展演活动。展演节目涵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利川灯歌等7个项目、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喜花鼓等10个项目,以及火棍等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为游客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非遗游园活动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功激活了恩施的文化年味。
灯船璀璨,非遗画卷映清江
夜幕低垂,亲水走廊上,武陵山区(鄂西南)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系列灯船点亮了清江河。从风雨桥至工人文化宫,六艘灯船静静停泊在河面上,展示着恩施州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和人文风景。
清江水面上的主题灯船,以传统彩灯工艺为骨架,现代光源为灵魂,勾勒出西兰卡普织锦的菱形纹样。“唐崖土司”灯船高达5米,船身复刻了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遗址的砖雕纹饰;“龙船调”灯船则随着《龙船调》的旋律变换灯光色彩,美不胜收。
灯光在河水中倒映,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让游客流连忘返。
州文化生态保护中心负责人肖和虎介绍,非遗长廊内的吊脚楼景观、走马灯景观、西兰卡普长廊、灯船、非遗雕塑景观等,春节期间成为了游客拍照打卡、拍摄视频的绝佳地点,为游客留下了新年的美好瞬间。
非遗长卷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在游客眼前徐徐展开。
非遗绝活,新春舞台放光彩
清和园广场,来自8县市的非遗队伍轮番登场,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表演。
《长江峡江号子》的苍劲号子声穿透夜空,回荡在广场上;鹤峰柳子戏的演员们创新演绎《茶山情缘》,讲述了茶山村姑和状元之间的动人故事;少年们则以手掌拍击身体的传统技法,击打出了富有节奏感的肉连响。
利川灯歌、肉连响、喜花鼓、火棍、三棒鼓、耍耍、摆手舞、南剧、长江峡江号子、巴东堂戏、柳子戏、土家族打溜子、太阳河民歌、板凳龙、地盘子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轮番上演,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
展演结束后,看着舞台周围密密麻麻的观众,肉连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守红说:“我们通过非遗游园会展示肉连响,有这么多人愿意看、喜欢看,坚定了我们传承非遗的信心和决心。”
在200多名展演者中,涵盖了老、中、青、少4个年龄段的代表性传承人。“五句子山歌”表演中,有四个小朋友参与演出,12岁的谭文博学习五句子山歌三年了。“五句子山歌”代表性传承人邓懂芝说:“3年前,我们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9岁的谭文博跟着我们学唱,特别认真,这让我们看到了传承的希望。”
在风雨桥上,来自宣恩的表演者把三根木棒抛得上下翻飞,动作娴熟而精彩。他们即兴编唱的拜年词逗得观众捧腹大笑,手中的木棒却丝毫不乱,每次落回掌心时都赢得了满堂喝彩。人群中,武汉来的游客李晓萌举着手机直播:“家人们快看!这是真正的民间绝活!”
一位来自美国的游客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三棒鼓充满了好奇,现场向展演三棒鼓的代表性传承人学习,并现场合作演绎了一首《敬酒歌》。
恩施州非遗代表性项目丰富多彩,涵盖了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技艺、民俗等多个领域。这些非遗代表性项目不仅是恩施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智慧与创造的结晶,彰显了恩施州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魅力。
沉浸体验,感受浓浓的年味
漫步在亲水走廊,游客们可以沉浸体验非遗代表性项目,感受浓浓的年味。
在五句子山歌现场,表演者献唱了一首《哥妹上山采花果》,优美的歌声顿时吸引了一些女孩子的注意。一曲唱罢,女孩们纷纷现场跟随表演者学唱。
最受孩子们追捧的当数游戏互动环节。投壶、套圈、射箭游戏区游客络绎不绝,通过参与游戏获得年历、书签等特色文创产品,在体验中感受恩施非遗的多姿多彩。
同时,通过互动游戏、与“黄四姐”“货郎”对歌互动、观看非遗展演抽奖等多种方式,游客们还能获取文创产品、福字礼包及保温杯、景区门票等新年礼物。活动期间,每天观看演出及参与互动游戏的观众达8000人次以上。
“我们每天都来非遗长廊逛一逛。每天都能看到不同的演出,这些演出人员为我们带来欢乐。非常感谢他们!”正月初七(2月4日)的展演结束后,市民刘先生这样说道。
夜幕降临时,清江两岸亮起了星星点点的河灯,非遗在春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还没逛够?安排!!!
2月12日晚(正月十五)恩施州工人文化宫广场
不见不散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