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董晓芳 特约记者:程晓光)挑角门楼,朱红屋顶,蓝黄彩绘,一字排成,高低错落,“安陆市博物馆”6个字跃入眼帘。这是一座明代德安府儒学建筑风格的古典式国有博物馆。
该馆建筑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德安府儒学大成殿”为中轴线,东庑为历史文物展厅。
进入东庑展厅,迎面是一幅弧形浮雕,从左到右雕刻着春秋战国时期的郧国、唐代的安州、宋至清代的德安府三个安陆历史上重要时期的画面和代表性文物。
该馆馆长王宁介绍,展厅按历史时代顺序划分为“文明曙光”“陨星璀璨”“秦风汉韵”“安州盛世”“德安印记”五个单元,陈列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石器、陶器、青铜器、瓷器、珠玉器等文物。
记者沿着顺时针的方向参观,仿佛漫游在时光走廊。过去的时光无法留住,那些早已湮灭不见的人与事,该以何价值存在,又以何记录,更以何留存?展厅中的一件件文物,缄默地存在着,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听着解说,注视着文物,这一刻,时空仿佛是流动的、有温度的。
来到了唐代的时光,走到一个单独放置的玻璃展柜前,王宁停下了脚步。记者看见展柜里有一个缠满葡萄藤的铜壶。“这是我们的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名双耳葡萄铜壶,有36片叶子、12串葡萄。它的两个耳朵乍一看不对称,提起来却是对称的。葡萄引自西域,这件带有葡萄纹样的文物也是民族融合的见证。葡萄本身也衍生出多子多福、吉祥如意的祈福寓意。”王宁说。
这件镇馆之宝的得来,背后有一个曲折的故事。“这是我们第一任馆长余丛新从废品站淘回来的。”王宁感慨道。
安陆历史悠久,属古荆州之域,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安陆的土地上埋藏着无数的历史秘密。上世纪80年代,老百姓不经意间就有可能刨出文物,但他们不认识,一些文物就被当作废品卖了。为了抢救和保护古代文物,余丛新和同事们每天在废品站、地摊上“寻宝”“拣宝”。
有一天,余丛新又到废品站挑拣。他在废铜堆中扒拉、翻腾,猛然间看到了一个裹泥带锈的铜壶。他仔细查看造型和纹饰,凭借多年经验,初步认定这是古代的铜器,就花30元买了回来。后期,经过除锈等修复、考证,余丛新终于确定,这个铜壶就是唐代的双耳葡萄铜壶,用作盛食器。
王宁说,目前馆藏文物有5567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123件。因为展厅规模小,展厅参展文物只陈设了307件。“这些文物60%左右都是老馆长等干部职工从地摊、废品站淘回来的,让我们博物馆从无到有,有了目前的规模。”
一器一物都有故事。不得不感叹,安陆市博物馆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安陆文博人辛苦与奋斗的历史。文物有幸,遇到了他们;他们有幸,唤醒沉睡的宝物。这是一场互相成就的故事,何其美好。
择一事终一生。王宁介绍,在元宵节、清明节等特殊节点,该馆会主动对接本地区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如学认生僻字、踢蹴鞠、踢毽子、投壶等,并开发鼠标垫、书签、背包等文创产品,让文物“说话”,传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