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下午,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新闻发布会,发布了2025年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方向和具体举措。多项国际权威排名显示,武汉科技创新能级持续提升,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五大优势产业增速超过10%,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加速成型。
全球创新版图地位持续攀升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武汉科技创新集群位列全球第13位,较上年提升2个位次,国内排名稳居第5位。《自然》杂志发布的《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武汉位居全球第9位、全国第5位。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荣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汉单位牵头完成的通用项目共获奖19项,位居全国城市第二,创造了历史最佳成绩。
硬核科技突破支撑产业升级
2024年,武汉在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球首片8寸硅光薄膜铌酸锂晶圆、首颗医学遥感科学实验卫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号”、首台掘爆一体机等一批自主创新成果相继问世。在高端芯片、心肌旋切治疗技术、北斗通导遥一体化系统等领域,武汉的技术和产品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五大优势产业营收同比增长超过10%,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六个融合”构建全域创新体系
2025年,武汉将以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为抓手,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具体聚焦“六个融合”推进科创高地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融合动力。推进科创中心建设立法,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完善创新政策体系。
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夯实融合基础。服务保障汉江国家实验室建设,巩固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成效,支持湖北实验室特色化发展,推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研发重大成果。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突出融合关键。新谋划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升级颠覆性技术培育支持体系,加快科技企业梯度培育。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畅通融合路径。实施“优选计划”,健全成果登记管理机制,建设成果项目库,建强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举办“武创荟”等活动,完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
拓展开放协同创新网络,构建融合格局。强化都市圈创新合作,推进鄂湘赣“中三角”协同发展,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国际科技合作载体。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凝聚融合合力。推进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建设,打造未来产业孵化器,新增众创孵化载体,举办“武创源”等活动,弘扬科学家精神,完善科研诚信体系。
武汉市经信局答记者问时表示,2025年将围绕制造业创新,全力打造产业、赛道、企业三大新先锋。
聚焦制造业创新,打造产业新先锋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钢铁、石化、消费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争钢铁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石化产业规模达到900亿元,消费品产业规模达到2700亿元。
优势产业巩固提升。强化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力争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达到4400亿元,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高端装备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
新兴产业扩能提势。推动人工智能、工业软件、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力争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软件产业营收超4000亿元,打造全国领先的数智病理产业集群。
未来产业加快培育。围绕制造业主战场,实施未来产业13个细分领域重点任务清单,开拓200项典型应用场景,培育50家以上“未来之鹰”企业,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依托产业创新平台,打造赛道领跑新先锋
武汉将持续提升国家信息光电子、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能力,推动首批10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在各自赛道竞速赛跑,并谋划组建第二批联合实验室。同时,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产业链中试平台,推动技术迭代和成果产业化。
聚焦产业队伍,集聚创新主体新先锋
武汉将实施创新企业壮大行动,力争全年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以上,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500家,助力企业聚集核心人才。通过金融创新和基金赋能,吸引国家级产业基金落地,力争全年为政府投融资平台提供200个重点产业科创项目。(记者:邱馨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