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上午,湖北省博物馆发布镇馆之宝“郧县人头骨化石”的复原像。
世界首次对百万年前头骨化石相貌复原
“湖北省郧县人头骨化石高精度扫描及相貌复原研究”工作于2017年6月启动,历时近八年。此次郧县人头骨化石相貌复原,集合了古人类学家、刑侦专家、三维复原专家、旧石器时代考古专家,是世界上首次对距今100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开展的科学的相貌复原工作。
研究步骤分为两个部分:高精度扫描头骨化石和颅骨相貌复原。研究团队首先通过高精度工业级扫描仪,多次扫描郧县人1号、2号头骨化石,科学、精准重建郧县人头骨化石模型;然后以颅骨为基础,以人体头面部的解剖学规律为依据,在颅骨模型影像上,借助雕塑、绘画和计算机图像等造型技术手段,塑上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肌肤、毛发等细部,重建颅骨的生前面貌。经研究,一号头骨化石,女性,年龄25-45岁,距今约100万年;二号头骨化石,男性,年龄25-45岁,距今约100万年。
湖北省博物馆近期将推出湖北历史文化陈列展
湖北省博物馆将推出湖北历史文化陈列展。湖北历史文化陈列展以极目楚天为主标题,包括三个各自独立又前后承续的展览,分别是湖北历史文化陈列、湖北近代风云、湖北现当代英杰。展陈面积总计约4300平方米,展陈文物1.6万余件。
湖北古代文明展位于北馆二楼,面积2000平方米,展览叙事年代跨度从距今百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到清代中期,属于史前时期和古代。展出的重点文物有郧县人1、2号头骨化石,石家河玉人头像,崇阳铜鼓,曾伯克父鼎,黑夫家信木牍,针灸铜人立像等。
湖北近代风云展位于北馆三楼,面积1300平方米,展览叙事年代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重点展示晚清汉口开埠、洋务新政、辛亥革命等重要历史事件,展出的重点文物有刘静庵画像,宋教仁七言对联,李作栋勋位章、证,孙中山题“诚仁医院”横幅等。
湖北现当代英杰展位于北馆四楼,面积950平方米。展览以现当代湖北名人为中心,串联展示湖北现当代历史进程。展览分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革命志士”“军旅名将”“科学精英”“文化俊杰”“时代楷模”六个单元,介绍湖北名人123位,并通过人物事迹反映中共五大、黄麻起义、中原突围、抗洪、抗疫等湖北现当代历史重大事件。展出的重点文物有董必武蓝衫改制的婴儿服、李先念使用的怀表、陈潭秋家书等。(记者 邱馨槿 通讯员 柯萍萍)
背景资料:
1989年5月18日,文物普查队员发现了第1具(1号)古人类头骨化石。1990年6月15日,在该地考古发掘时发现第2具(2号)古人类头骨化石,1994年,著名的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先生根据化石的出土地将其命名为“郧县人”。根据头骨特征,属于直立人类型,定名为“郧县直立人”,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化石大致距今100万年。2022年5月18日,在同一地层再次惊现第3具(3号)古人类头骨化石,年代距今约100万年。
十堰市郧阳区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990年、2022年先后发掘出土的3具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头骨化石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填补了人类演化链条中从元谋人、蓝田人到北京人之间100万年时间节点的缺憾,为研究东亚直立人的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特别是在探讨东亚古人类演化模式、东亚直立人来源以及与智人之间的演化关系等重大课题上具有重要价值,为实证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演化史,讲好东方人类故乡先民演化和文化发展的故事,提供了关键节点的重要依据与信息。
多年来,“郧县人”考古发现取得了多个成就。1990年首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先后登上美国《Discovery》杂志和英国《Nature》杂志。2022年11月,再次登上英国《Nature》杂志;12月,被评为“2022年度国际十大考古新闻”“2022年文博行业十大热点事件”。2023年2月,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郧县人”3号头骨出土地)荣获“2022年度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3月,荣获“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8月,“郧县人”被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编入中等职业学校教科书《中国历史》;9月,“郧县人”亮相央视开学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