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丽的一天,比其他人开始得要早一些。
12月23日上午8:00,当工人们陆续走进车间,董丽早已把新一天的工作计划安排妥当。
“这个版还要再调一下,背面线条不够流畅”“进度加快,月底要发一批货”……她一条一条清晰地向大家交代。最近,他们搬进了新厂房,产能又上了一个台阶。
董丽是王场镇鸿桥服装厂的负责人。她的办公室和车间就隔着一层玻璃,每天在车间的工作台和缝纫机之间穿梭,她的心里才踏实。
在这间办公室里,董丽对记者讲述了她的创业故事。
董丽和爱人郑勇都是肢体残疾。2003年,两人结婚后,决定用仅有的积蓄在红桥村中心路边开设一个小小的裁缝店。
万事开头难,由于不懂经营,收入微薄,家里渐渐揭不开锅,董丽夫妻的创业之旅只能草草结束。二人商量后,决定暂时放弃梦想,前往广州务工,继续学习积累经验。
2008年,夫妻俩学成归来,在武汉创办了一家小型服装加工厂,主要给汉正街供货。经过十年的苦心经营,生意越来越好。
服装厂加班十分普遍。特别是在生产旺季,为了赶制订单,工人们往往需要在规定时间外工作,有时甚至连续数日加班加点。
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对普通人来说都特别辛苦,更别说腿脚不便的董丽了,但是她坚持了下来。每天,她都会来到厂里,有时候甚至工作到凌晨。
工作的辛苦尚可坚持,但对家乡的思念却无法缓解。“我们这个年纪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一忙起来,几个月都回不去一趟。”董丽的想法与丈夫再一次不谋而合,两人决定将服装厂迁回家乡。
“我就像一只候鸟一样,不管飞多远,最终都会回到出发的地方。”董丽感慨地说。
2018年,在王场镇的大力支持下,夫妻俩的鸿桥服饰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了。从最开始的十几人到如今的上百名员工,他们靠讲诚信、重质量,赢得了市场的青睐,生意越来越红火。
“在外面打拼这么多年,积累了不少人脉和资源,现在把这些资源带回家重新创业,一切都挺顺利。”董丽告诉记者,这几年,他们着重在提升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森马、以纯、三福等品牌订单纷至沓来,年生产加工能力约20万件。
“上半年,我们主要以各类裤装为主,下半年主打羽绒服,今年订单约15万件。”董丽介绍。
在深耕服装行业之余,董丽夫妻也热心公益。他们每年坚持为同村的贫困户送爱心物资,还为和他们一样的残疾人士提供工作岗位;农户种植的蔬菜滞销了,他们第一时间联系采购……
“一般情况下,企业招工很难吸纳残疾人士,更别提毫无经验或有听力障碍的残疾人,但董丽愿意接纳他们。”说起董丽夫妇,红桥村村民称赞不已。
眼下,服装行业早已是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的“红海”,董丽却依然坚守自己的初心:干一行、爱一行。
这不,眼看着老厂房的岁月痕迹越来越重,董丽又投入300万元,在附近新建了一座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厂房。
走进新厂房,一排排缝纫机整齐排列,“哒哒哒”缝纫声不断。裁剪、充绒、缝制、包装……3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一件件兼顾轻盈保暖与时尚潮流的羽绒服被源源不断地赶制出来,发往全国各地。
“今年8月刚搬进来,现在产能大幅增长,接起订单来心里更有底气了。”焕然一新的工作环境不仅让人赏心悦目,更让董丽信心倍增。眼下,她正带着工人们加班加点赶订单,确保月底能顺利发货。
“明年,还要继续扩大规模,至少增加一个班组。”董丽夫妇不仅自己闯出了一条致富路,还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他们用汗水创造幸福生活、改变命运,也鼓舞着身边的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