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
是做好“水文章”的永恒课题
近年来
鄂州市围绕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目标
以长港河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
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带
这条千年古河
正以破竹蝶变之势焕发全新光彩
01
治水兴水百里长港重拾千年古韵
冬日里,暖阳下,清澈见底的长港河,泛着粼粼波光。
12月3日,在杜山镇先台村,村民们正沿着河岸风光带悠闲散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移步易景,怡然自得。放在10年前,这样秀美的河景对于当地人来说,有点难以想象。
全长47.47公里的长港河,是梁子湖汇入长江的唯一通道。历史上,每逢大汛之年,上有多方客水汇集,下有长江高水位顶托,长港河深陷“内外交困”之局。与此同时,其流域范围内一些地方与河争水、与河争地,乱占、乱采、乱堆、乱建,严重影响长港河防洪、供水、生态安全。就这样,百里长港逐渐失去往日生机,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自2013年始,长港河共进行过4次治理,累计完成投资9413万元,完成左右岸岸坡整治33.1公里,完成蔡湾泵站和下王泵站更新改造。”鄂州市水利和湖泊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从一抔水到一条河,鄂州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防洪能力、蓄水能力、抽排能力逐年提升。在安然度汛的岁月里,长港河交出了江湖安澜、社会安宁、人民安康的幸福答卷。
事实上,河道整治只是鄂州推进长港河流域综合治理的举措之一。早些年,长港河流域一度面临着水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退化等一系列威胁。
水质问题表现在水里、根源在岸上。为了从根本上改善长港河水质,鄂州在治水的同时,重点聚焦长港河流域,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力控制源头污染。目前,长港河沿线15个行政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44台(套),日处理能力共计1035吨。此外,长港河流域还建立了镇村监督、专人维护的管理制度,农村污水处理站点由项目公司负责运营维护工作,定期对站点运行和管网运行情况进行检查,有效降低了农村生活污水对长港河的影响。
2018年和2021年,鄂州先后出台《鄂州市湖泊保护条例》《长港河保护条例》,明确规划保护、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内容,从制度层面进一步加强了长港河的保护工作。
如今,长港河河道绿化率重回100%,岸线自然化率达到85.5%,整体水质逐步恢复到Ⅲ类,一些区域或时段甚至达到Ⅱ类,水美、河清、岸绿,长港河治理初见成效,百里长港重拾千年古韵。
就在上月初,鄂州长港河流域治理暨武昌鱼产业发展EOD项目第一标段完成公开招标评标和结果公示,这标志着长港河治理工作再次踏上新征程。
在发展和保护中,长港河还将续写新的传奇。
02
补链强链武昌鱼游出百亿生态圈
筑巢方可引凤,治水才能兴渔。
伴随着长港河流域水质的持续改善,从育苗、养殖到加工、销售,武昌鱼全产业链发展在鄂州“风生水起”。
“每年春季,武昌鱼鱼苗由长江游入梁子湖,秋后成熟,又从梁子湖游回樊口河槽越冬。”海大集团鄂州水产育种中心技术经理臧晓磊说,长港河就是武昌鱼洄游的必经之地。
“有好水才能养好鱼。”臧晓磊回忆起海大集团最初的投资意向,水质达标是项目落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2021年,总投资1.5亿元的海大集团鄂州水产育种中心项目落户长港河畔。不同于传统渔业的粗放式养殖,该中心以生态沟渠+终端“四池两坝”的方式,先后完成150口池塘共900亩面积的标准化改造及尾水治理项目,建成4座共2600平方米养殖车间,实现养殖用水内部循环,污水零排放。
“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反哺’长港河,共护‘母亲河’。”臧晓磊说,目前中心每年可完成武昌鱼、加州鲈鱼、鳜鱼、小龙虾、螃蟹等10个以上品种的育种,育种研发项目200个以上,具备年产名优水产种苗百亿尾的生产规模。
育苗养殖有保障,加工销售有市场。
“昨天刚运走1000斤,上个月卖了10万斤!”湖北省三山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理吴国胜高兴得合不拢嘴。
谁承想,八九年前“洗脚上岸”的吴国胜,如今成为小有名气的企业家。彼时的他,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毅然带头关停了位于三山湖畔的“水上餐厅”。往后几年,他潜心钻研武昌鱼农产品加工销售业务,带着最新产品奔赴农交会、广交会,打出一片转型发展新天地。
“有好水才能养好鱼。”吴国胜再次向记者强调。世代生活在水边的他最懂鱼。
“水质好,武昌鱼的生长速度就快,鱼肉的品质也更好。”吴国胜用“漂亮”一词,来形容他正在晾晒的武昌鱼腌制品,干干净净、品质上乘。
如今,风干武昌鱼、饭蒸武昌鱼已成为该合作社的拳头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还俏销东亚、非洲多个国家。
为了进一步补链、延链、强链,2022年5月,2023年4月、6月,鄂州以城市之名,在深圳、上海、香港成功举办三次武昌鱼文化节,共签约24个项目,投资额达260.52亿元,持续擦亮武昌鱼“金字招牌”——以鱼为媒、以鱼会友、以鱼兴业,一条武昌鱼,拉近了鄂州与世界的距离,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致富鱼”、美丽鄂州的“生态鱼”。
“目前,全市有武昌鱼加工企业及个体经营户130余家,加工武昌鱼熟制品、腌制品、熏制品3大系列20余种食品,年销售额超百亿元,从业人数5万余人,带动农民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鄂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03
能人返乡山水乡愁共赋诗和远方
与长港河的美丽相得益彰的,是她怀抱中的长港镇峒山村。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港镇峒山村,留下“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殷殷嘱托。
十余年来,鄂州儿女接力奋斗,峒山村的环境一天比一天好,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舒坦。
这些年,中省多路媒体记者慕名探访,流量平台争相宣传推介,峒山村逐渐打开了知名度。
眼下,“露营热”仍在持续升温,户外经济成消费新“风口”。2022年,在外闯荡多年的本村人陈川选择返乡创业,成为峒山栖客露营基地负责人。
“万亩香莲,千亩水产,百亩樱花,十里水杉,一山多景,让人流连忘返。”陈川对峒山村的秀丽景色印象深刻。十多年前,他只身一人前往上海,开疆拓土、攻城拔寨。如今他放下上海的灯具生意,带着妻儿返乡创业,逐梦峒山老家。
为什么要回乡?陈川感慨,这10年,峒山村早已今非昔比。蜿蜒曲折的长港河穿境而过,带走的是城市的疲惫,留下的是诗意的乡愁。
沿峒山村中轴线一路往南,一片4公里长、占地200亩的水杉林映入眼帘,栖客露营基地便坐落于此。
“2022年底开业,先后投入100余万元,主攻团建市场。”陈川说,这片水杉林将分两期进行开发,露营和户外拓展业务“两手抓”。发达的交通路网打通了峒山村乡愁文旅产业大动脉,也给了他持续投资的信心。
目前,峒山栖客露营基地已建成露营、娱乐、天幕、餐饮4个区域,项目运营团队不断壮大,就近吸纳了10名本村村民就业。每逢节假日,这里“帐无虚席”,需要提前预订。
黄伟也回到了峒山。2013年他还在广东务工,2015年在家乡注册了湖北忆乡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了360亩土地,建成120亩钢架蔬菜大棚、1000平方米钢架房、60亩水蛭养殖箱,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段誉10年前在苏州工作,2016年返乡,现在是峒山村讲解员。面对一批又一批的学员和游客,段誉想就此扎根峒山村,讲好鄂州故事,传播鄂州声音。
除了“原住民”,“新乡人”的出现也为峒山村的发展增光添彩。深耕园林改造领域多年的武汉企业家夏泽松,斥资创办的鑫兴达田园综合体落户峒山村,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他自费将全村景观绿化、上山步道逐一改造。
“虽然踏遍千山万水,但每年待在峒山村的时间最长。”夏泽松说,对于田园综合体的可持续发展,他又有了新的计划。
“未来,我们将依托峒山村古村落,进一步打造大峒山、望江亭、招隐寺、狮子垴等景点,力争将全域建成4A级景区。”长港镇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峒山客舍、栖客露营基地、乡愁学堂、云景开心农庄、峒山葡萄园等16家峒山村境内旅游场景均已建成,在望山见水忆乡愁的同时,为游客提供露营、垂钓、采摘、烧烤等一系列休闲旅游服务,以农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