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田畴,梦想花开。近年来,熊口管理区积极推动“新农人”返乡创业兴业,带动人才回流、技术回乡、智力回哺,如春风拂柳,唤醒了沉睡的乡村。今天,跟随记者的脚步,一同了解这些从都市回归田园的“新农人”,如何成为带动乡邻致富的“兴农人”。
陈建:带领乡亲共奔致富路
10月16日清晨,天还刚蒙蒙亮,西湾湖社区的陈建就已经在自家门前忙碌起来。他奋力挥舞着锄头,努力平整土地,准备搭建新的金蝉孵化棚。
“那时候在外面工作压力很大,就想着回乡做一番事业。了解到金蝉养殖不错,我就决定试试。”2017年6月,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怀,陈建回到西湾湖社区,在自己的林地里种下两百多棵柳树,然后小心翼翼地投放金蝉苗,勇敢地开启了养殖实验之旅。
创业初期,他心里也没底,可就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在虾池周边整了4亩地当作试验田。
“刚开始那两年,真是不容易啊!恨不得一日看三回,就盼着能成,没想到还真成了!”陈建回忆起那段时光,感慨万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这4亩试验田为他带来了颇为可观的收益。这一下,陈建在熊口管理区引起了大轰动。西湾湖的居民纷纷跑到他家,向他请教金蝉养殖技术。
如今,陈建的养殖规模已从最初的4亩地扩展到27亩,养殖方式也日益多元化,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柳树养殖,芦笋、榆树等也成为了金蝉的“新家”。他不仅自己在这片土地上实现了致富的梦想,还成为了乡亲们的引路人。
“陈大哥人可好了,不仅给我们提供种苗,还手把手教技术。”一位前来请教的乡邻满脸笑容地说。只要有人表示想学,陈建都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大家。在他的引领带动下,10多户居民的金蝉养殖也发展得红红火火。
刘金成:科技点亮田野新希望
在马长湖办事处的一片虾塘边,农户徐俊杰正满脸笑容地跟记者唠着:“我的帮扶人是咱们队的刘金成,他经常来我的虾塘,又是看水质,又是瞧水草的。还给我推荐好用的生物菌,手把手教我养龙虾的技术。多亏了他,我这养小龙虾的收入从去年的每亩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每亩4500元左右。”
他口中的刘金成就是马长湖1队的返乡大学生。2015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刘金成告别了正大集团年薪20万元的工作,背着行囊回到了家乡。
“我从小就喜欢广阔田野的自由。”刘金成心里揣着一团火,他要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干出一番事业。就在这一年,他成立了潜江克广水蛭养殖合作社,风风火火地踏上了返乡创业之路。
刚开始养殖宽体金线蛭的时候,刘金成天天“泡”在养殖塘里,精心照料着那些“小家伙”。2017年,他又转行养起了小龙虾,当年纯利润就达到60万元。
为了让虾塘的水质更好、淤泥更肥沃,刘金成可没少下功夫。他把自己擅长的培菌技术全使出来了,亲自调配营养均衡的投喂料,精心挑选水草,种上了四季青短叶苦草。这么一折腾,实现了一田多收,亩平收入轻松过万元。
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刘金成也觉得单打独斗,做大农业产业太难了。后来,熊口管理区给了“新农人”大力支持,从资金、人才、技术、市场、宣传等方面对他们进行帮扶。刘金成笑着说:“在这里,我们算是找到了组织,找到了‘家’,心里踏实得很。”
这几年,在熊口管理区,像刘金成这样带着知识和技术回到农村创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给农村带来了全新的气象。
余成红:谱写传统养殖新篇章
在八大垸办事处,阳光温柔地洒在余成红的肉牛养殖基地上。一群肉牛正欢快地吃着青贮饲料,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
6年前,从部队退役的余成红没有选择在大城市发展,而是回到家乡一头扎进了肉牛养殖行业。刚开始的时候,只有10多头牛,但他用心钻研,一路摸索着前进。
“最高峰的时候养了70多头牛,现在稳定在30多头。我们一直坚持自繁自养、自产自销的模式,预计一年效益能达到40万左右。”余成红说起这些的时候,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养牛的妙招,可是余成红成功的法宝。刚开始学养牛的时候,他就知道良种和饲料是关键。为了让牛健康成长、多产肉,他定期请兽医来给牛进行人工授精繁育,就怕近亲繁殖让品种退化了。
在饲料方面,余成红更是费了不少心思。青贮饲料虽然是牛的最爱,可牛吃多了酸性饲料容易酸中毒,这可把他愁坏了。经过一次次的尝试和摸索,他终于找到了好办法——在青贮饲料里加上一定比例的食用苏打和盐。为了让牛吃得更加营养全面,他还精心给牛补充微量元素。
“我养的牛品质高,在市场上可受欢迎了,价格也卖得更高。”他骄傲地说。
余成红的肉牛养殖基地不仅实现了自身的盈利,还为周边农户提供肉牛养殖技术指导,带动了当地肉牛养殖业的发展。目前,已经有20户村民在他的带动下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大家一起享受着产业发展带来的好生活,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
“只要肯干,咱农村处处是机会。”余成红还打算将养牛规模扩大到200头。他坚信,只要自己不停下脚步,这条养牛致富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亮堂。
回村能发展,成长有舞台。曾经,乡村的人才外流如“飞雁”离巢;如今,一批批返乡“新农人”在乡村振兴的赛场上大展身手,闯出了一条条兴农路,从“新农人”变成了“兴农人”,昔日“飞雁”变“归雁”,再成乡村产业振兴的“领头雁”。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熊口管理区也积极发挥作用,为“归雁”们“筑巢”。每年,熊口管理区都会召开青年人才座谈会,搭建起大学生与“新农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帮助他们寻找更多的合作伙伴和创业项目。此外,该管理区多管齐下,从资金支持、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入手,为“新农人”的创业之路披荆斩棘,提供有力保障。“吾心安处是吾乡!”不少“新农人”纷纷发出这样的感慨。近年来,熊口管理区累计回引“新农人”30余人,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家,带动农户500多户、户均增收5000元,成为全面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下一步,熊口管理区将继续加大对“新农人”的支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创业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的大潮。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这些“新农人”正以昂扬的斗志、创新的精神,在希望的田野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