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亮点推介】来凤县绿水镇中心小学 | 非遗竹编进校园,特色课程育新人)
来凤县绿水镇盛产竹子,人们经常用竹子编织出各种美丽又实用的农具、生活用品等。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这些传统的手工技艺渐渐被人们所遗忘。来凤县绿水镇中心小学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非遗竹编进校园”专项特色课后服务,开办竹编手工艺坊。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让非遗竹编融入校园生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课后服务的教育内涵,增强文化育人的功能。
探秘竹编文化,激发对竹编文化的好奇心。学校定期举行非遗竹编活动研讨会,讨论编织技艺和实践安排等问题。邀请民间工作组的老师经常带领同学们穿梭于小镇的各个角落,寻找隐匿于坊间的非遗竹编传承,近距离地感受竹编带来的神奇和魅力。筛选一些优秀负责的教师作为工作坊的任课教师,实现非遗竹编文化课程化,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激发了学生好奇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进行实践操作,更深刻地认识了非遗竹编文化。
来凤县非遗竹编传承人到校为孩子们进行了专题培训讲座,面向全体学生介绍了竹编的历史、竹编的技巧,还展示了优秀的竹编作品。竹编师傅还进行了现场教学,向学生们展示了详细的编织步骤,并一一地回答学生的问题,还增强了他们对家乡人民手工制作的认识和热爱。
浸润竹编文化,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创设有利的环境,不仅能让学生在物质上实现探究、实践,更能在精神上晕染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学校创建了“以爱为编”手工坊,地址选在学校综合楼少年宫教室。这里古朴、典雅、精致。从走廊到教室,从桌椅到橱柜,全部是由工匠师傅们用竹子精心设计和打造的,在教室的正中间,挂着由竹子编织而成的精美的二十四节气图,橱窗里还摆放着各种精致的竹编成品。这是学校最“荣耀”的教室,也是学生最喜爱的教室。
学生从材料的认识学起,到材料的准备、配色、裁剪,再到掌握基本的编制方法。老师通过教学日常生活的用品,如杯垫、笔筒等器物,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编织方法如四角花、六角花等。学生从基本的打底开始学习,经过穿线、加身、收边等连续的操作,在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基础上,逐渐编织大的、复杂的器物,如果篮、挂包、动物等。
传承竹编文化,打造特色校本课程。非遗竹编的编织方法多种多样。学校还聘请了来凤县非遗传承人作为顾问,组织人员编写了校本教材《土家竹编》。教材从竹编的传承和保护,材料与工具,技法与创新,欣赏与借鉴等领域编写,既有鉴赏能力的培养体系,又有技能技巧的训练课程。教材中收录的编织方法多样,如四角花、六角花、十字编、人字编等。各种编法图文并茂,操作过程步骤清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非常强的实用性。
学校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作,在已有的竹编物品上加入自己的具有个性化的思考和设计元素,将竹编与传统的绘画、书法、插花相结合,编制各种精美的竹编工艺品,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
“随着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乡村学校更要主动落实五育融通,保障科学、劳动、体艺等课程实施。我们开发非遗竹编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竹编技巧,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劳动、体艺的融合与发展,最终实现让美丽乡村学校从‘开齐课程’走向‘开好课程’。”该校校长李代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