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一张的老照片
一张一张熟悉的脸
是否你的梦实现了啊
想要飞得很高很远......”
当悠扬的旋律响起
将人拉回20年前满是青春和梦想的夏天
20年前,年轻的科学家朱松纯在家乡鄂州莲花山播下了一颗火种,一大批早期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的青年学者孕育而生,以燎原之势拉开全球大数据时代的序幕。20年后,已是全球著名计算机视觉专家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的朱松纯和曾经的挚友、学生,在2024年“湖北人才周”暨“7·22鄂州人才周”活动当天,再一次回到鄂州莲花山人工智能研究院,举办莲花山研究院二十周年学术思想研究会,回望来时路,开拓人工智能无限机遇的未来。
回到最初的起点,故地重游回忆翻涌,朱松纯与学者们在莲花山研究院再次走过曾经工作、学习、生活的地方,木质的桌椅、彩色的玻璃、泛黄的瓷砖,如今已变得崭新、充满科技感,曾经青春蓬勃的面容如今也已变得沉稳内敛。
“莲花山研究院是一个火种。回忆起来,其实创院初期不容易,但是我们从未放弃努力,也从未放弃坚持,这也是鄂州敢为人先的表现。”北武院副院长夏文华感慨道。
而后,大家又参观了莲花山人工智能展示馆。这是集科研、科普、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展示馆首次亮相,馆内设置“世界人工智能发展脉络”“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人工智能在鄂州”“人工智能的应用”“人工智能在鄂州的探索”“为机器立心,迈向通用人工智能”六个展区,全面呈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与鄂州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实践探索。

“这次来到莲花山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们思考一些最根本的问题,比如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方向。”上海交通大学张拳石说道。

站在莲花山研究院演讲台,朱松纯回忆起20年前创办莲花山研究院的背景。
“当时中国缺乏这样的机构,而且我认为我们应该有永葆自我的精神,在学术上‘开宗立派’,做原创的,自己的东西。”
2004年,朱松纯邀请包括时任美国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沈向洋等在内的多位知名学者,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国际化的民办非营利科研机构——莲花山计算机视觉和信息科学研究院(简称“莲花山研究院”),并招募大数据标注团队,正式开启了大数据标注的先河。
2005年,作为世界第一个大数据标注基地,莲花山研究院最早将视觉的统计建模与计算理论引入中国,打造了世界首个大型图像/视频解译数据库并制订数据采集标准,此举意味着全球正式开启大数据时代,而莲花山研究院的探索,也为朱松纯创造出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人小女孩“通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莲花山的早期探索,为我们在全世界赢得了先机。”朱松纯斩钉截铁道。
他表示,将力争在通用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关键算法、创新应用方面取得颠覆性突破、产生原创性科研成果。
实现具有自主的感知、认知、决策、学习、执行和社会协作能力,符合人类情感、伦理与道德观念的通用智能体。


山清水秀的鄂州自古以来便是英才汇聚,群星闪耀之地,21世纪初,更是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顶尖学者以及对科研充满憧憬的学生。
2005年,莲花山研究院举办了第一场学术研讨会。参会人员包括后来为大量图像数据收集与标注作出突出贡献的多位著名科学家,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像分割数据库原创者 David Martin,麻省理工学院教授、LabelMe 数据库的原创者 Antonio Tarroba,斯坦福大学教授、以及后来创办了享誉世界的ImageNet项目(大型可视化数据研究库),曾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的李飞飞等。
而后,莲花山研究院连续举办5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暑期免费讲习班,为中国的年轻科研人员搭建了一个具备国际研究水准的平台。此间,朱松纯所展现出的“永葆自我、坚持原创、敢为人先、敢于发声”的“莲花山精神”薪火传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
“不管我们身在哪里,莲花山精神时刻鼓励着我们,为中国的人工智能事业而奋斗。”华南理工大学讲师彭绍武说道。
“莲花山研究院是最早孕育计算机视觉杰出人才的摇篮。”朱松纯特别介绍了莲花山研究院在人才培育方面的成就。他表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节点,莲花山学派学术思想将得到进一步延伸,通过探索通用人工智能的新路径,继续引领人工智能新的发展方向。
会上,北京大学前沿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亦洲、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黄思远等人工智能专家分享了领域科研成果,为在场观众带来了一场极致思想盛宴。
城是人的容器,人是城的量器
人才,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底气
鄂州人才辈出、群英荟萃
是一片因人而兴的逐梦之地
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行,掀起后浪滚滚
伴随着人工智能浪潮袭来
武汉新城和鄂州花湖国际机场
两大省级战略机遇叠加
在触摸科技前沿的跑道中
在对人才满怀崇敬的热土中
在与世界的同声共鸣中
源源不断的人才涌流
正汇聚为澎湃不竭的发展洪流
与鄂州一起奔腾激涌,扬帆奋进
来源:中共鄂州市委组织部
采写:金晓丹
摄影:夏金灿
编辑:金晓丹
主编:陈世昌
运营:极目新闻